创城·聚人:三线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认知体会——以台州中央创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导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城市转型与创新,是近年来大中小城市普遍关注的议题,也是中规院上海分院近年来重要的实践方向。
本文为“中规院上海分院2018年度技术交流会”,城市转型与创新单元系列报告之一,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
作者:顾祎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创新”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从2000年以来,创新发展就已经成为各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重点,各大城市都在提创新。同时,创新也正在向一二线城市集聚,相比于三四线小城市而言,一二线大城市的人才指数、创新力指数均位居前列。
图1:创新集聚发展示意图
虽然同属于大城市、一二线城市,但这些城市的创新发展各不相同。例如北京属于典型的科研机构式创新,集聚全国有名的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等;上海属于国际型创新,很多知名国际企业等会选择在上海发展;而深圳的硬件制造较为发达,更擅长于企业式创新;杭州属于典型的商务模式创新,大家熟知的阿里巴巴便是在杭州开启了他们的创新之路。
图2:一线城市不同创新发展模式图
这些一二线城市成功的创新之路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创新模仿浪潮,很多三线城市开始竞相模仿他们的创新空间。例如,某三线城市科技园一味追求创新空间建设,但园区从2009年一期建成,至今入驻企业只有60家,在孵企业只有40家,园区内有店无客,甚是萧条。因此三线城市一味盲目地学习一二线城市创新空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图3:某三线城市科技园现状鸟瞰照片
01
项目概况
台州中央创新区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中部,椒江老城的东南方向。基地位于城市与产业的衔接转换地带,基地的西侧是椒江老城城市生活区,东侧是滨海工业集聚区。规划任务是要完成一个13平方公里的总体城市设计,其中核心区详细设计约为4平方公里。该地块从14年开始每年基本都会调整一轮总规用地,可见台州市层面对该片区极度重视,其定位和方向也在不断调整,从2014年的城市边缘工业区,到退工进城的高品质住宅区,再到孵化加速器,直到17年将该片区定位为台州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区。
图4:台州中央创新区各轮规划及区位图
然而,虽然台州有很多的创新企业,但他们的研发部门通常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或是国外发达城市,飞地创新、借脑创新的现象非常明显。
图5:台州创新企业研发部门全球分布图
而甲方正是希望通过台州中央创新区城市设计吸引本地企业研发功能回归、本地人才回归等。既然不能仅仅学习一二线城市塑造创新空间,那么对于三线城市而言,应该怎么做呢?
02
创新认识
1. 认识1:创新回归城市
(1)创新逻辑:产人城向城人产转变
进入新地理时代,创新的逻辑已经变了。过去是典型的产人城模式,先引产,产业来了,通过产业再吸引人才,最后才是造城。但现在并非这样,新一轮创新,地区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才是科技都市化发展的最新驱动力。只有先造城,通过城市吸引人才,因为有了人才的聚集才能促进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城人产”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级创新城市的标配,城市是创新的第一步。
图6:创新逻辑转变图
因此,只有城市吸引人,人才才会到那个城市居住,安居才能带动乐业。美国便是经历了从传统铁锈带到新兴阳光带的转变,就是因为南部地区优质的生活环境、丰富的能源和农业资源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优质人才。国内也是如此,知识型产业精英也在大量地向东部沿海城市聚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因此哪个地方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
图7:美国人才转移示意图
图8:中国人才转移示意图
同时,创新也正在走向都市化,城市正在逐渐取代园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发生地。美国便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创新都市化的过程。过去,硅谷才是美国的创新核心,各大高新科技企业都在那里聚集;但2000年以来,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便逐渐向旧金山转移,像谷歌、雅虎、twitter等等这些国际大企业都在逐渐迁入旧金山,在向城市聚集。因此,城市正在成为创新的载体,成为创新的主战场。
图9:美国创新都市化分析图
作为创新的载体,创新的发生地也不再是在城市的荒郊野外,比如过去的科创园区,而成为如今的城市街区。例如北京的上地信息产业园和深圳高新区,其核心区范围规模都在5平方公里以内,且均在城市街区,街区尺度也是小街密路,城市街区正在成为创新的发生地。
图10: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园卫星图(左)/深圳高新区卫星图(右)
(2)创新人才:创业环境是重点
正如我们所知,很多城市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吸引人才,拉开了激烈的抢人大战。比如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成都的“蓉漂计划”、重庆的“黄金10条”等等,包括台州也提出“500精英计划”,这些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优惠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新一代创新人才。而浙江省金华市却换了种做法,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培育和改善创新环境,通过资金扶持、简化流程、降低门槛等方式使得近年来创新人才的数目迅速增长。因此,我们要认清三线城市的创新难点,吸引人才不是被动地仅仅用优越的生活条件招揽人才,而应当主动地用创业环境吸引。
图11:金华市创新环境培育政策示意图
其实同时期的美国就已经用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来吸引人才了。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就是搭建了一个专利转让市场。专利在高校科学家手中是很难走向市场的,而美国通过出台专利转让权政策,科学家们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将一部分专利转让给年轻的创业者、企业家们,让他们推动专利商业化,这正是这些企业家们所擅长的。通过降低专利交易门槛的方式,让企业家可以获得发明的所有权,既让专利能走向市场,又吸引了创业人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美国也正是通过鼓励创新市场环境的方式走向了他们的创新起飞期。
图12:美国拜杜法案出台前后专利收益权变化分析图
2. 认识2:三线城市创新路径——要素建设
正如前面所讲,像台州这样的三线城市,创新环境和创新要素建设才是他们的创新发展路径。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其创新要素很密集,所以他们更加关注创新空间和创新项目,关注如何将这些创新要素进行整合。比如上海作为一线国际都市,其创新要素密集度很高,所以上海的创新只需要关注创新空间就可以了。上海长阳创谷便是通过老厂房改造来关注众创空间,形成了成功的创新街区。但三线城市却并不能依葫芦画瓢,项目组在台州调研时,一位台州的企业家这样说:“一个大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如果在北京,他可以去中关村创业大街找资源、资金、人脉,但在台州他不知道去哪里找、找谁,缺乏一个创业指导平台来帮助他们。”
图13:一二线城市创新发展关注重点分析图
(1)三线城市的创新:要素是核心
东莞松山湖科技城便是重点培育创新环境的典范,他们关注技术、人脉、资金、项目和配套。同时,还会组织“周二有约”的活动,即每周二都会请有名的创业人士来授课,形成了属于东莞松山湖的创新专家库,给年轻的创业人群提供优越的人脉平台。因此东莞作为一个三线城市,仍然走在创新的前列,是创新的一线城市。可以看出,三线城市的创新绝对不是空间的量和项目的数,而是创新环境的培育和创新要素的建设。这些创新要素包括了技术资源,资本媒介,人脉平台。三线城市的创新不应当是扁平式的创新,而应该是一种积木式创新。
图14:东莞松山湖科技城创新环境培育示意图
(2)构建要素齐全的创新矩阵
积木式创新的核心重点便是培育创新要素,构建要素齐全的创新矩阵。该创新矩阵包括像大学、科研机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实验室等中枢机构,用来提供技术和创新想法,我们称为创新大脑。同时需要制造园区,让产品硬件能够直接落地生产。还需要像金融资本、信息中介、法律支持、媒体发布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人群提供专业的服务。当然还会包括初创企业、小中企业、龙头企业等创新企业。
图15:创新要素矩阵构成图
3. 认识3:基于制造业的创新——专业型创新综合体
台州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很多人认为制造业是城市包袱,制造业城市不适合创新。其实不然,特斯拉之所以能落户上海便是因为上海的制造产业位居前列。深圳也是通过电子制造业吸引创新投资,从而导致美国的零件制造会选择在深圳,因此制造业是创新的基础。
图16:深圳制造业与美国对比图
其实很多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三线城市已经开始逐渐将制造业与创新结合,形成了主导产业+主题园区的创新方向。例如佛山便是搭建了基于制造业的专业的创新平台,依托其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建设有主题的专业型创新园。该创新园里包括主题园区、创新平台、科研院所、孵化器、资金支持等等,形成专业的创新综合体。
图17:佛山制造业专业型创新园分析图
武汉也是如此。武汉光谷生物园以生物技术为主题,其总规模仅1.5平方公里,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个小规模的生物园里,形成了综合性的创新小区,包括研发、中试、生产以及各种餐饮商业等配套服务。所以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三线城市,应当建设专业型的创新综合体。
图18:武汉光谷生物园鸟瞰分析图
因此像台州这种三线城市如何创新?
首先创新回归城市,城市街区是创新载体;其次三线城市创新要进行要素矩阵建设;第三,基于制造业,建设专业型的创新综合体。
03
创新落地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落实空间,形成了台州中央创新区城市设计方案。我们此次城市设计的目标愿景是东方硅巷、陆岛水城和科创天堂。东方硅巷就是前面所提及的新一轮创新的基本逻辑构建,顺应创新都市化趋势,建设创新要素矩阵,打造创新都市;陆岛水城是要彰显该地区的地域特色,营建创新人群喜爱的活力场所,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科创天堂是要营造未来年轻人喜爱的创新社区和安居小区,同时推广智能设施,形成创新应用的氛围。
图19:台州中央创新区理念示意图
1. 策略一:创新都市化
基于创新回归城市的认识,我们提出的第一个策略便是创新都市化,让创新回归城市。
(1)打造小街密路的城市型空间而非园区空间
将垂直混合的城市街区作为创新载体。首先便是要打造小街密路的城市型空间而非园区空间。控制创新核心区街区规模为100*120米,一个地块就是一幢楼。
图20:小街区密路网分析图
(2)混合开发,激发多元业态的关联活力
在小街密路的基础上,对每个地块都进行混合开发,不仅要平面混合,更要垂直混合和多元混合,形成底层商业、中段办公、顶层居住的混合空间,激发多元业态的关联活力,形成年轻人创新的空间氛围。
图21:混合开发分析图
(3)创新用地类别,设置M4创新用地
为了保障地块的混合开发,我们在台州创新了新的用地类别,包括创新办公、创新科研、创新服务、休闲文化、创新教育、综合医疗、人才居住、创新商业等。通过用地混合比例的控制、容积率的控制等方式去控制地块的混合开发。
图22:创新用地平面示意图
2. 策略二:搭建创新体系
探索吻合台州作为三线城市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搭建创新体系,补齐创新要素,构建基于制造业的创新功能矩阵。结合台州的实际产业状况,该创新矩阵包括了创新实体和服务保障,小中企业和专业型的园区。
图23:创新体系要素构建图
将这个矩阵落到空间上,便形成了承载科创要素的创新体系,该创新体系有包含了孵化器、加速器、科研机构、金信法媒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大脑、有产业主题鲜明、创新要素齐备的共享单元,也有集聚了龙头产业和小中企业的创智走廊。其中每一个创享单元需明确其产业主题,同时其单元内又包括公寓、酒店、食堂、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企业办公等完备的创新功能。
图24:创新要素落位分析图
总结与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三线城市如何创新?
空间方面:不在于创新空间的量。对于三线城市而言更重要的是进行创新要素建设,补齐创新要素短板,打造创新矩阵。
产业方面:制造业并不是包袱,而应当是创新的优势和基础,可以进行巧妙地转化和利用。
人才方面:创新人才更加看重的是创新环境,三线城市应当更加关注创新环境培育和优化,从而吸引创新人才。
感谢杨保军院长、郑德高副院长、上海分院孙娟副院长、李海涛总规划师及刘迪所长等领导对项目的悉心指导!
感谢项目负责人俞为妍的耐心帮助,感谢项目组小伙伴古颖、赵宪峰、李英、简思君的共同努力!